資料來源:周祝瑛(2000)。猪肉攤上的教育家。臺北:南宏。

 

 

 

培養兩岸事務人才也喊停

 

 

    備受各界屬目的大陸學歷採認政策,日前喊停,除了引起曾大力推動此政策的前教育部長吳京的抨擊外,也再度給人一種兩岸文教交流淪為政治考量下犧牲品的印象。

 

    其實意識形態的考量,侷限了決策當局大陸學歷政策的思考空間。六月初,一場有關大陸學歷認證的評估與展望座談會,從出席的三黨立委代表,對「中國大陸」定位是敵人抑或競爭對手的歧見中可看出上述的矛盾模式。大陸事務被過度政治化的結果,忽略了兩岸文教交流,尤其是對雙方學歷之認證,其實這是建立兩岸良性互動成本最低、風險較小、影響最為深遠,但卻也最難看出立竿見影效果的重要途徑。另外,國內某些單位願意每年花費大筆政府經費,邀請對岸人士來訪,希冀從我方全程慷慨招待的好客作法中,爭取對方的好感,甚至影響對方的對台政策……,反觀國內在培養熟悉大陸事務本土人才方面的努力,就顯得寒酸許多;尤其對於那些自掏腰包赴大陸求學人士而言,有關當局在大陸學歷採認作法便顯得格外保守與模糊。

 

    在上述座談會中,作者看到數位台生原是來自國內名校的學士、碩士甚至博士候選人,或因提升個人競爭力,或因工作需要,赴大陸修習法律、國際法……。在大陸留學期間,深入了解彼岸人民的想法與行為,不但與當地建立人脈關係,有的甚至在就學期間,就已在協助台商、跨國企業處理法律事務,成為台商、外商與大陸之間的橋樑。試想,十年、二十年之後,這些熟識兩岸事務的專業人才,能否成為兩岸談判桌上的代表,為國人爭取應有的權益?也許有人會質疑,台生赴大陸就學,動機不一,且大陸高校良莠不齊,畢業生水準差別甚大……。然而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;如果只是為了防止投機者,卻阻礙了真正的有心人;並且以意識形態自限,忽略兩岸交流為大勢所趨;人才需求殷切的現實考量,則為德不卒的後果將不只是一、二十年後的大陸研究人才發生短絀的問題而已!

 

    儘早訂定大陸學歷採認辦法,一方面可杜絕僥倖之徒,讓有心人有法可循,規劃個人生涯;另方面未來台商、企業界甚至政府徵才也可有所依據。至於對大陸學歷採證方式之研究,除了蜻蜓點水式的考察外,也可以參考其他如:亞洲週刊對亞洲大學的評鑑結果,大陸高校各校的招生錄取率,大陸本身全國的高校評鑑,甚至,歐美、亞太鄰近國家對大陸學歷認證的作法等,都可作為將來研議採認大陸學歷的參考。

 

    總之,以國內充滿西方霸權色彩的教育方式,實在很難培養出一批理解第三世界國家——包括中國大陸的人才。培養兩岸事務人才與其岸邊學游泳,不如直接下水練習,赴大陸就學只是兩岸文教交流中的必然趨勢,與其限制,不如疏導,大陸學歷認證匆忙喊停,影響不可說不深遠!

 

(原刊於聯合報民意論壇,民87•6•1515版)

 

   

 

 論文及著述     目錄自序